在抖音唱黃梅戲的小潘潘能有什么錯?_小潘潘唱黃梅戲怎么了
作者|張展編輯|石燦
繼2018年《學貓叫》爆紅后,小潘潘又在抖音火了。
9月13日,潘在她的賬號“潘-潘又通”上發布了一段演唱黃梅戲經典曲目《女媧徐》的視頻。然而,在演唱上,潘卻拋棄了原女許婉約的唱法,取而代之的是通俗唱法。在表情和動作上,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在演繹中翻了個白眼,笑了笑,而小盼盼則過頭,揚了揚眉毛,過分消解了原著的驕傲和活力。
這段視頻引起了眾多網友的不滿。很多網友評價他的作品“根本不是黃梅戲”、“傷害了傳統戲曲”、“太做作”,但也有網友認為小潘潘讓更多人了解了黃梅戲,起到了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沒必要上綱上線。
如何評價潘版的《女徐》?再者,短視頻應該如何承擔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
真假女許
作為黃梅戲的代表劇目,女許講了什么故事?
《女徐》是1959年由安徽省黃梅戲團根據傳統戲劇《雙救星》改編而成的喜劇。故事的梗概是,女主角馮素珍和李兆廷從小相愛。婚后,由于男方家庭的衰敗,蘇真的繼母強迫她解除婚姻,并將趙婷送進監獄。為了救丈夫,蘇真被迫赴京趕考,中了第一名,被招為妻子。洞房之夜,她把真相告訴了公主和皇帝,請求寬恕,馮和李終于結婚了。
潘潘·潘《救出家門》節選,講的是進京趕考中狀元的那一段。
既然歌詞沒錯,怎么會是“不是黃梅戲”?
"方言是中國戲曲的第一基本標準."中國第一話劇桌導演魏京東說。在“女虛”中,“如何”的發音不是中文的“如和& # 034;,而應該是“漁火”格”應讀作“國”而不是“格”。方言發音賦予黃梅戲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鄉土氣息。
在潘的視頻里,她把所有單詞的發音都處理成了普通話,抑揚頓挫立刻取代了委婉的旋律,女許失去了原本的魅力。
同樣受到網民批評的還有小潘潘的行為和舉止。
黃梅戲作為一種表演形式,不僅有“聲”的部分,還有“形”的部分。與京劇相比,黃梅戲對“形”的要求更寬松。演員可以根據劇情需要即興發揮,用恰當的動作豐富表現力。
1959年版廣潘翻唱《救出故土》一段,用整帽、甩袖、小方步等表演方法,生動地表現了女扮男裝的溫柔。當唱到“宮花戴帽真清新”這句話時,嚴鳳英抖了抖水袖,用雙手做了個皇冠。與此同時,她的眼睛抬向右上方和左側,一個繁榮的新優等生的形象躍上舞臺。
1959年的電影《女徐》
但在潘的演唱中,跳舞的部分被完全拋棄,眼睛盯著鏡頭,不斷扭著頭,刻意保持微笑,過于頻繁地揚起眉毛,與的角色大相徑庭。
所以,除了歌詞選自黃梅戲之外,小潘潘的這場表演,真的和真正的黃梅戲沒有任何關系。
支持者的論點
那么,為什么還有人支持帕姆帕姆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魯姆將人類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為認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
從本質上來說,文化的推廣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教育的行為,也就是說文化推廣的具體目標是推動更多的人在這六個層面上走得更遠。對于黃梅戲來說,如果說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已經屬于專業的表演和欣賞領域,那么對于大眾來說,促進了解、增進理解就成了文化傳播的關鍵。
對于潘的支持者,他們的共同論點是:“如果沒有這種創新,會有這么多人知道黃梅戲嗎?”這種爭論把教育目標向前推進到0級:認識。作為前提條件,“知道”才是這個環節的真正起點。
然而,我們真的能在剝離文化內核的同時,以“知道”為目標,以更年輕化的方式觸達年輕人嗎?這恐怕是這場爭論的核心分歧。
事實上,在小的視頻引起熱議后,業內人士正在為黃梅戲進行一場“形象拯救運動”。
9月14日,也就是小發布第一段視頻的第二天,“CCTV6電影室”截取了1959年電影版《女徐》的相應片段,發布在上。
在發布了完整版的演唱視頻后,潘立即創作了合拍版——她先唱一句臺詞,然后合拍人再唱一句臺詞。這部合拍視頻吸引了眾多具有黃梅戲唱功的網友參與合拍,其中包括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吳瓊、國家二級演員熊東旭、陳邦良等黃梅戲專業演員。
網友看到這些視頻后紛紛表示,“這才是正宗的黃梅戲?!?/p>
如果說黃梅戲的正宗短視頻只是為了幫助用戶認識和了解黃梅戲,那么黃梅戲教學直播則直接將文化教育的層面推向了“應用”。
9月17日晚,吳瓊在抖音開設了一個現場工作室,教授黃梅戲。在直播過程中,和吳瓊加入了麥。在一萬多名觀眾面前,吳瓊向講述了“女許”的故事,并為他做了演唱示范。神奇而現實的是,作為一種“禮尚往來”,潘還和吳瓊合唱了《學貓》。
直播中,吳瓊對帕姆·潘說:“雖然你的唱功有很大偏差,但你真的唱出來了,吸引了這么多人的關注,這也不是什么壞事。”
的確,小的視頻引發了一場“黃梅戲熱”,在網友和專業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黃梅戲的用戶教育環節正在不斷推進。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中隱藏的兩個風險:一是鏈接的斷裂,二是傳播資源的浪費。
并不是所有傷害文化的視頻都會引起社會關注,甚至有些視頻會以隱蔽的方式傷害文化,導致后續補救措施無法實現,造成不準確甚至錯誤的文化印象。
如果沒有專業人士錄制的黃梅戲視頻,小盼盼的視頻會引起并加深人們對黃梅戲的誤解——對于沒有接觸過黃梅戲的人來說,可能會產生困惑。黃梅戲真的是這樣嗎?畢竟這個視頻《披著黃梅戲的外衣》并不能幫助視頻觀眾理解黃梅戲的本質,其核心是流行歌曲。
而且,當一個錯誤的印象已經深入人心的時候,推翻重建的概念比在一片土地上建立一個新的要困難得多空,必然意味著傳播資源的浪費。
我們不禁會想,為什么一定要“正反平衡”而不互補呢?
融合的可能性
如何在不傷害傳統文化的情況下,用更新的玩法引起年輕人的興趣,是短視頻傳播傳統文化的一個難題。
事實上,潘的《丫鬟》并非直接改編自1959年的經典版本,而是脫胎于演唱的黃梅戲,這是他2010年發行的專輯《愛情買賣》中的一首流行歌曲。
在膾炙人口的歌曲《黃梅戲》中,慕容曉曉以“從小父母就告訴我黃梅戲不太好唱”為開頭,然后用膾炙人口的唱法介紹了馮素珍的故事,再很自然地插入了“把李朗從家里救出來”的摘錄。與潘不同,是專業的黃梅戲演員,他插入的選段再現了傳統唱腔,與一些流行歌曲完美融合,既展現了黃梅戲的魅力,又容易被觀眾接受。
在2018年的抖音晚會上,京劇演員王佩瑜曾穿著紫黑色的禮服演唱了一首地道的京劇“空城市計劃”。獨特之處在于現場搭配了酷炫的舞臺效果和節奏感十足的電子音樂,為京劇注入了時代色彩。
這種融合是一種“加法”邏輯,將傳統與新潮流有機融合。
另一種常見的融合方法是“先減后增”——先把傳統元素拆解,剝離一部分再融合。
抖音曾聯合“龍在天”皮影戲團發起“更好地撇油”的挑戰活動。他們去掉了傳統皮影戲的本地唱腔,用抖音最熱的背景音樂給皮影配樂,讓他們隨著音樂跳起了“動感迪斯科”。
不可避免的是,視頻無法展現這種策略下的所有傳統特色。但這種方式仍然具有生命力和可行性,因為它完美地保留甚至放大了傳統文化的一些亮點。
以皮影戲為例,動感的音樂激發了皮影戲更強的表現力;近距離欣賞,讓觀眾看到皮影戲的精致細節,充分展現傳統匠人的高超技藝;更大的表演讓觀眾驚嘆于皮影藝人的表演實力。
依托新技術,短視頻可以加強傳統文化與用戶的互動,降低“應用”門檻。
川劇變臉從表演到裝扮,都是一門非常難的藝術形式。然而,科技讓普通人體驗變臉成為可能——依托人臉識別的美顏面膜技術,軟件可以準確判斷和識別用戶狀態的切換時刻,用戶在錄制過程中只需簡單的擦臉和搖頭就可以瞬間變臉。
無論哪種形式,融合的前提都在于對傳統的充分理解。充分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最合適的融合對象、拆除傳統的最佳方式以及技術再創造的可能路徑。
充分理解的源泉來自于尊重。我們的目標是“應用”而不是“利用”,是“創造”而不是“創造”。傳統的碰瓷文化永遠不能成為交通守則,只有真愛才能激發長久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資料:
秦、譚澤明與黃梅戲《女許》的唱詞美
魏京東與黃梅戲的大眾化理論——從嚴鳳英的大眾藝術看黃梅戲的發展
潘、黃梅戲的藝術特色及其他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活力傳統:短視頻與傳統文化研究報告》
如果您的問題還未解決可以聯系站長付費協助。

有問題可以加入技術QQ群一起交流學習
本站vip會員 請加入無憂模板網 VIP群(50604020) PS:加入時備注用戶名或昵稱
普通注冊會員或訪客 請加入無憂模板網 技術交流群(50604130)
客服微信號:15898888535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站長刪除。